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

災害 理解題目之用
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cyberschool.oxfam.org.hk/articles.php?id=66


災害的定義與成因
1. 何謂「災害」?
日常生活中,我們把那些造成嚴重人命或經濟損失的事件統稱為「災害」,而現時很多國際救災組織都對「災害」有不同的理解,以聯合國為例,它認為凡是那些造成至少10個人死亡、或至少100人受傷、或需要國際救援,或列為緊急狀態的事件,才是「災害」(EM-DAT)。 然而,根據現代災害管理學,「災害」的定義是十分嚴格的,「災害」能否發生視乎「潛在危險」與「抗災脆弱點」是否同時存在。 此外,「災害」的損壞力有多大,視乎受災人群或社區本身的抗災能力,以及他們有什麼「抗災脆弱點」。 災害的定義與成因

2. 潛在危險
在2001年1月26日,印度西北部古吉拉特州發生黎克特制7.9級大地震,造成超過16,000人死亡,至少50萬人無家可歸。可是,另一次強度與此差不多的美國加州7.1級大地震,發生在1989年,卻只造成67人死亡。很多災害其實不一定會成為「災害」。它們造成的傷亡和損毀不但可以大大減少,甚至可以避免? 例如,摧毀古吉拉特州的大地震,倘若發生在無人居住的沙漠或高山上,或者在一個具有足夠防震措施的地方發生,並不會造成任何人、牲畜或環境的損傷。同樣地,河流每年「泛濫」,可以使河岸的泥土更加肥沃,但也可以淹死人、淹沒農作物和房屋。沒有做成損傷的地震和使土地更加肥沃的泛濫河水,算不算是「災害」呢?

什麼是「潛在危險」?
其實,「地震」和「河水泛濫」本身只是「潛在危險」(Hazard)。「潛在危險」是構成「災害」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。凡是那些可能對社區或個人構成損害或引致死亡的事情或物件,不論是人為或自然界因素造成的,均是潛在危險。在一個社會裡,倘若危險發生時,居民的抗災能力又薄弱,便會形成「災害」,引致重大的傷亡了。 簡單而言,「潛在危險」可分為自然形成、人為造成及混合類型三大類別。 自然的潛在危險︰主要來自地殼及氣候等變動所產生的現象,包括地層移動、氣流、大氣層變化、溫度改變。例如地震、颱風、火山爆發、海嘯、洪水、乾旱、龍捲風和山泥傾瀉等。 人為的潛在危險︰源於人類故意或非故意的不當行為。例如︰戰爭、種族屠殺、人為火災、核廢料的輻射、工業意外和愛滋病的傳播等。 混合形成的危險︰這些危險的形成牽涉天然及人為因素。例如︰亂砍樹木的地方在洪水來臨時,容易出現山泥傾瀉,造成水土流失,引致下游泥土淤塞嚴重,影響河道的排洪功能,中下游地區受到洪水淹沒;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溫不斷上升。 災害的定義與成因

3. 抗災脆弱點 什麼是抗災脆弱點?
在一個社區內,凡是能夠削弱人們抵禦潛在危險的能力的事物,皆被稱為「抗災脆弱點」。倘若與潛在危險同時存在,便很容易造成「災害」。 這些脆弱點可以分為三個層面︰

1. 物質方面:包括居民所處的環境特徵、經濟狀況、社區的基建設施等。例如︰香港有些居民生活窮困,沒有錢租房子,唯有在山邊搭建木屋。當他們遇到颱風襲擊時,往往因為房子不能抵禦洪水和風暴,房子被吹倒,甚至因為山泥傾瀉而失去生命。

2. 社會與組織方面:包括家庭結構、人際關係和社區的決策架構。例如︰倘若村民之間能夠守望相助,災禍臨到時當然會互相幫忙,災民整體的自救和防災能力便會大大提高。相反,倘若村民缺乏守望相助的意識,不論災害的破壞力是輕微或嚴重,災民亦不會在災難中互相扶持!

3. 態度方面:包括積極性和對自己或別人的信心。例如︰倘若你是一個性格較悲觀或膽怯的人,當你的房子被洪水圍困時,原本你可以爬到天台暫避以等待救援,可是你感到絕望,呆站在房子的地下,這樣,要避過災難,可謂難上加難! 談到社區內的脆弱點,最容易察覺的是物質方面的脆弱點,但是我們切勿忽略在社會或組織方面,及態度方面的脆弱點。這兩方面的脆弱點,直接影響救災及防災工作能否成功進行,以及能否持久地提高社區的抗災能力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